艺术大展透视韩美林“他对中华文化的爱之切一般人很难理解”
来源:新华网
韩美林艺术大展2011年12月26日至2012年2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国家博物馆历史上首次艺术家个展,展出了韩美林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门类的新作3200余件,吸引了观众近50万人次。 此次展览距离韩美林2001年12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第五次个人艺术展恰好10年,其间韩美林在北京和杭州分别建立了韩美林艺术馆,并将自己创作的几千件作品捐给了国家。 韩美林1936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作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领域,曾设计1983年《猪票》、1985年《熊猫》等邮票及一系列邮票、纪念张,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在众多业界人士眼中,韩美林的艺术成就来自于他对中华文化深沉的热爱,来自于他对生命的热爱,来自于他独特而丰富的艺术感悟。
抓住了中华文化之源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韩美林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对世界的思考、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艺术变革的态度和多年坚持的艺术创作所营造的艺术实践。“韩美林先生已经是70多岁的人,他的那种激情和动力来自于对人民、对祖国、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热爱。”他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韩美林站在世界两大文明之一的东方文明的高地上,抓住了中华文化之源,因此才能创作出具有战国风格的青铜器、西汉风格的漆器、画像石,以及盛唐气象的器物等作品。“韩美林用他的悟性来接受、来深刻地感悟到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最深层的东西,所以他对中华文化的爱之切一般人很难理解。”他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韩美林自觉或者不自觉、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要为中国文化精神寻找基本象征,要满足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对自己独特文化精神的符号化建构的需要。“他选择的骏马、老虎、狐狸、猴子、女性等题材都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化传统中特别具有审美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代表性符号,他在长期的国内国际美术交流中深深懂得,只有这些特别具有审美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符号才能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感性寄托。”他说。
从生命中生发出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和韩美林是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院的同学。她说,韩美林的创作根底和文脉来自于民族和民间,印染、刺绣、编织、陶瓷、青铜器、木雕等工艺和材质以及大自然的动植物都是他的创作内容,根据他的理解和感受,形成特有的装饰风格。 常沙娜说,韩美林重视深入基层,年轻时曾用大篷车组成团队,走遍大江南北,到群众中寻找艺术源泉,因此他的感受和作品也是淳朴的。晚年又开始创作书法,并专门到宁夏贺兰山,从岩画中寻找新的灵感,所以他的作品不是凭空瞎想,而是有根有据有源有泉。冯骥才说,当代艺术家受了文人画以来的启示,已经很少从民间直接拿东西,这是对“大地文化”的一种偏见。但韩美林热爱这块土地,热爱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因此不会拒绝人民从内心生发出来的艺术。 他说,精英的艺术是情感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民间文化的本质是生命生发出来的,是直接的情怀,是张扬的,不像文人画那样内敛,它是把艺术向外,是一种集体的审美。 “他做一个小瓶子、一个小陶罐都是非常可爱的,万物有灵,把一切的东西都看作是有生命的,都是可以跟你对话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艺术家要保持这样的心灵来对待世界万物。”他说。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韩美林情感坦诚,对于生命、艺术、自然万物有着一种挚爱之心,而且有鲜明的判断事物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因此所有作品阳光、鲜明、生动、可爱、富有生命、蓬勃向上。“所有动物在韩美林先生的手下,绝不是那种阴暗、丑恶的东西,变成憨态可掬的、让所有人都能望之而生喜爱之情的一种艺术造型,”
我行我素地跨媒交融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韩美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家,不但作品总量很多,而且很多艺术语言都能用,都能达到一种高度。在韩美林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写实、写意、抽象等一系列艺术风格和手段。“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定位最终就是他的语言,韩美林掌握了所有的语言,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语言大师’。”王一川说,韩美林的作品跨越了书画、陶瓷、雕塑、设计等不同的媒介和之间的界限,我行我素地出现了它们之间的跨媒交融。冯远说,韩美林作品的跨行业、跨专业的特点非常突出,在融入了中国民间造型艺术、图形艺术、装饰艺术方面,无论采用各种形式,而且诸多艺术门类中同时贯穿着他的艺术理念和创新手段,表现在文字中那种图形和造型,表现在雕塑中的某种质感,表现在陶瓷和工艺设计中的平面装饰设计。“这都充分展示出他的学术创新功能,同时又在语言形式上充分发挥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功能。”冯远说,在韩美林的书法作品中,体现了比较多的造型、造字和图形化的功能,这是对中国文字变化创新。他举例说,此次展出的作品《天书》是一种印刷字的有序排列,文字到了韩美林笔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象形图形符号的介入,这些文字单拿出来或连在一起,都具有中国文字的书写功能和审美功能,这已经超出了一般读写具有语义功能的文字,在文字造型方面具有探索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说,语言创造是韩美林作品的一个特点,他的作品陌生的语言是他源自对书法的理解所创造出来的。“传统草书里,怀素的翻滚的状态比较强烈,就是竖向关系比较强烈,张旭的草书横向的关系更强一些。韩美林的草书里,尤其在横向的空间分割上有他独特的创造。
不想做“人民币艺术家”,韩美林想着借助“艺术大篷车”,为自己提供一些可以“上来下去”的机会:“心灵的升华,一定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我所强调的是,艺术家应该多为自己安排一些这种活动,甚至应该把这当做与自己终身事业不可分割的天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她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为了在这片黄土地上扎根,每年我都带着学生下乡、下厂,我们的‘大篷车’经常游弋在农村小镇。”韩美林说。 韩美林的经历与创造鲜明地印证着这句话。在展览中,韩美林的作品或憨态可掬,或精巧妩媚,或气势磅礴,或质朴天成,那些被称为“21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新气象”的彝族少女铜雕造型古拙,民族舞蹈雕塑形象俏丽,彩印花布、蓝印花布庄重典雅,公鸡系列的刺绣则充满了热烈的活力,这些作品,全都印证着如同专家所言的——韩美林的艺术由远古、现代、中国民间3种基因编码而成,从中也能感受到他所汲取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彩生机一波波向观者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