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秀网

优秀团队成员

首页    1    畜牧业

畜牧业

    畜牧业是指将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如猪、牛、羊、马、骡、驴、骆驼、鸡、鸭、鹅、兔、蚕、蜂等各种禽畜及昆虫,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利用其生理机能,将植物性产品转化

为肉、蛋、奶、毛、绒、皮、丝、蜜等动物性产品的基础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

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人类驯养家畜至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畜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基础产业。传统的畜牧业是一种自然、粗放、从事简单劳动的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以及机械工业的渗透和推动下,家畜的饲养、管理、繁育、防病、畜产品加工贮运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畜牧业进入了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畜牧业是整个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内部结构,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而且对改善消费者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畜产品的供给状况是一个国家、民族消费水平、营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内容。

畜牧业的特点:

(1)畜牧业是建立在第一性生产基础之上的第二性生产。植物生产属于第一性生产,它利用水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农作物和饲草

饲料;畜禽生产属于第二性生产,家畜、家禽将饲草、饲料转化为动物性产品。这一特点说明,发展畜牧业必须重视饲草、饲料的生产,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种饲料资源,建立稳定的饲草、饲料生产基地,以草料的产量来确定畜禽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畜禽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畜禽的再生产,既是畜禽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畜禽本身的再生产。畜禽作为种畜和役畜,是生产资料,作为肥育畜禽则是消费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畜禽,不仅生产出各种畜产品,同时又在生产畜禽本身。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要确定合理的畜群结构,处理好种畜禽与商品畜禽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既要保证畜产品产量的增长,又要保证畜群再生产的不断更新和扩大。(3)畜禽提供的产品多为鲜活产品,畜产品的生产在时间上具有间歇性,畜禽的饲养管理具有连续性。总的看来,畜产品具有不耐贮存、容易腐烂变质、不便于运输等特点,不同的畜禽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奶牛的千奶期、蛋禽的停产期等)不能全年均衡地提供畜产品,这些特点给畜产品的收购、贮存、加工和运输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组织畜牧业生产时,既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均衡生产,又要抓好畜产品的营销工作,减少流通环节,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在某些部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例如:蛋鸡业、肉鸡业、奶牛业、肉牛业、养猪业等。中国的畜业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已达到26.6%。随着相对独立的畜牧业产业的出现,又开始分化出一个强大的工业部门,这就是为畜牧业及生产服务的各种畜牧业投入工业,包括:机器、设备、兽药、配合饲料等的生产,以及各种畜牧业产品的加工业,如肉类加工业、奶品加工业等。因此,广义的畜牧业还常常包括为其服务的农工联合企业,如各种种畜

禽公司、牧工商联合公司、配合饲料公司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无论国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畜牧业都很发达,除日本外,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美国为60%,英国70%,北欧一些国家80%-90%。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畜牧生产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的人均产量或产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途径包括:因地制宜地调整畜牧业结构,开辟饲料来源,改良畜种,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单位家畜的生产力;同时增殖家畜.

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1)它的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结构,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饲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饲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

3)畜牧业的商品性很高,而产品又不便于运输而且易于腐坏。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

4)畜牧业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饲。由于存在这些特点和要求,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畜牧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水獭、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它不但为纺织、油脂、食品、制药等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人民生活提供肉、乳、蛋、禽等丰富食品,为农业提供役畜和粪肥。故搞好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出口物资,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是:自然条件适宜,即光、热、水、土适合各类牧草和牲畜的生长发育,草场面积较大,质量较好,类型较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潜力很大,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广大农民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等。畜牧业的类型很多,其中按饲料种类、畜种构成、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

 

   1.培育良种牛

 

潘帕斯最早的良种牛是欧洲人带来的。后来,阿根廷人加强了对良种牛的培育和牛群病害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通了横穿潘帕斯草原的大铁路。这样,大牧场的肉牛可以很

方便的运往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屠宰加工,再装船运往国外。

3.开辟水源:在草原上打了很多机井,以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以及提供牛群和人们的饮用水。

 

4.种植饲料

种植一些饲料作物或牧草,以补充放牧时天然牧草的不足。

 

牧业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自1949年的33.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209.3亿元;1990年,畜牧业产值进一步增加到1967亿元,是1949年的58倍多,1978年的9倍多;2010年,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20000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为30.04%,可见随着中国畜牧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2010年畜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特征鲜明。前瞻网认为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同时,还首次提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金融政策的推出有望使规模化养殖企业突破资金、规模瓶颈。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供应能力不断加强。2010年中国肉类、禽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随着产量的增长,中国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也持续上升,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9.1公斤、2.4公斤和1.0公斤,到2010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45.8公斤、20.7公斤和26.7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5.0倍、8.6倍和26.7倍。2010年,我国城市居民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牛羊肉、禽肉、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而随着广大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农村奶类消费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但其潜力会更大。总体而言,未来15-20年内,中国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将进入稳定增长时期。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13-2017年中国畜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4]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畜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继续带动兽药行业稳步向前发展。6类型划分依据畜牧业区划的分区原则与指标,在充分考虑饲料资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要以及民族习惯与生产特点等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中国畜牧业划分为七个畜牧业地域类型区,即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北区,黄淮海区,东海区;并分区概述畜牧业资源、畜牧业发展条件和主要问题,提出各区畜牧业发展方向及其主要措施。

农区畜牧业的特点是:

①以耗粮型副产品畜牧业为主。家畜种类主要是消耗粮食较多的猪、家禽、役畜 和山羊等,饲料来源是棉子饼、豆粕、谷壳、麦麸、山芋等农业副产品、饲料陈年粮、秸秆和野草、野

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

②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如乳役兼用或肉役兼用的养牛业、养马业和养驴业等。

③以舍饲为主。除了在农作物收获后进行短期茬地放牧外,其余时间均在畜舍内进行人工饲养。

④饲料费用占的比重比较高,一般占畜牧费的65%以上。能充分实现农牧结合,经营管理较为细致,生产水平较高。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家副业,还有国营牧场和畜牧专业户。农区畜牧业仍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部分。牧区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称牧区畜牧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中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天然草场;重点进行草原建设和其他建设,如开发水源,贮草备料,改善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性生产,如羔羊当年屠宰,肉牛早期育肥屠宰,扬夏饱秋肥之长,避冬瘦春乏之短;农林牧结合发展;以及采取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改造等。草地利用草地直接放牧牲畜,或将草地作为饲草刈割地以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即 草地畜牧业。中国草地从植物群落着生的性质,可以分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三类;从草地的分布情况,可以分为北方草场和南方草山草坡两类。中国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是:草地资源退化,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除经营方式不够先进外,也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有关。

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途径

①改良草地。

②有条件的地方扩大人工种草。

③建设牲畜棚圈。

④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⑤改革不合理的流通体制。

 污染表现

畜禽排泄物中的主要成分是含氮化合物、钙、磷、可溶无氮物、粗纤维、其他微量元素、某些药物,各种成分的含量随畜禽品种、饲料、饲养方式等不同而不同,随粪便排出后将对空气

、水源、土壤等产生污染。废弃物包括蛋壳、内脏、毛发、血液和下脚料,这些废弃物及时回收加工后可成为有用物质,如不及时处理,与粪便一同丢弃,那么也会与排泄物一同成为污染物。传播人畜共患病。据统计,由动物传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有90余种,这些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载体是粪便及排泄物。在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传给人的寄生虫病。20056月在四川省发生了猪的链球菌病传给人致数十人死亡的病例。在禽方面,最为严重的就是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如1997年香港禽流感致2人死亡案例和2004年在广西叮当镇发生的禽流感案例。在牛方面有口蹄疫病,20013月份,英国大量偶蹄兽发生口蹄疫,在处理病畜中发生2例工作人员感染,还有炭疽病、布鲁氏病、结核病感染也为常见。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烈性疾病给人类造成很大威胁。

 

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

家畜粪尿及畜产品加工场污水随意排放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这些污物不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如水库、湖泊、稻田等水域。水中的水生生物,如藻类,获得氮、磷、钾等丰富的营养后立即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在池塘威胁鱼类生存,甚至死亡。在媒体上常见的是工业污水引起鱼类死亡,在实际中的畜禽场旁的鱼塘鱼类死亡常有发生;在稻田使禾苗徒长、倒伏、稻谷晚熟或不熟,使水稻绝收。由于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中的有机物在水底层厌氧分解,产生硫醇等恶臭物质,使水体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的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这也是畜牧业生产污染的一个主要对象。

 

药物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大量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已成为畜禽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人们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禽产品(包括肉蛋奶)药物残留。这些产品通过人们的摄食转移到人体内,影响身体健康。如氯霉素,它主要损害人的造血系统,引起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的发生;有机氯药物中的DDT毒性强且稳定,通过生物可使含微量的DDT富集到严重的致癌危害程度。重金属对畜产品的公害重金属公害大的有汞、铅、砷、镉等,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为无害物,它们进入水体和土壤后,部分被动植物所吸收,并有逐级富集作用,可致使人畜中毒、死亡或患癌症。

饲料添加剂和促生长剂对畜产品的公害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添加剂和促生长剂形成的公害时有发生。如19996月发生在比利时的肉、蛋、奶污染二恶英事件,给比利时及欧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85年英国发现首例疯牛病,1996年以来法国、丹麦、德国等欧盟各国相继发生疯牛病,给欧洲的肉牛业造成严重的打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动物骨血粉用于饲料添加剂。促生长剂如常见的“瘦肉精”(化学名为盐酸克伦特罗),在饲料中添加可使猪生产速率、胴体瘦肉率提高10%,虽然能提高经济效益,但其残留给食用的人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污染对策

制定防止污染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根据我国畜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和水平,找出一套可行的畜牧环境质量标准和畜禽排泄物及废弃物排放标准,为现有规模化畜禽场及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法律依据,将畜禽场环境治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建立健全专业的畜牧业环境质量监督机构,对畜禽场的各方面引起的污染作出相应的规定,摸清畜禽场及对周边空气、土质、水体、河流、湖泊等污染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危害,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便治理,达到对畜牧业环境治理的目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治理力度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调动畜牧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畜牧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安排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以及对安全畜产品生产的投入,以达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效果。

 

畜牧业投资

畜牧业投资是指根据筹集到的畜牧业资本,正确确定投放的时间、数量和结构,把有限的资本合理分配到一定的地区、部门和项目上,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畜牧业资本的投放包括资本的投放方向、投放结构以及资本投放的经济效果等内容。

 

畜牧业投资的原则

确定畜牧业资本的投放方向和投放结构,除遵循资本使用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讲求效益。力求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畜牧业资本投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但是畜牧业投资必须求得如下几方面的统一: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的统一;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的统一。(2)因地制宜。在畜牧业生产中,自然力的作用很大。畜牧业投资很大程度要服务于人们利用自然、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具体内容也就不一样。畜牧业资本的投入只有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突出重点。要使为数不多的畜牧业资本能较快地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必须分别轻重缓急,避免平均分配。在近期,国家投资应重点放在生态效益突出的草场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上、投在饲料工业建设上和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畜产品生产项目上。生产单位的投资一般来说,应当选择那些生产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地区或项目,作为资本投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