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智慧:学不可以已
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他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强对他们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变恶为善。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思、行结合的思想。荀子《劝学》指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在善学、博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的杂乱识记。荀子认为“行”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目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才是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总之,学、思、行相结合,构成整个学习的完整过程,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荀子所言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持之以恒的思想。《荀子劝学》开宗明义强调:“学不可以已。”就是说,学习知识来不得丝毫间断或停止。这是荀子在总结学习经验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要积微成著,积善成德,教导学生持之以恒。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言论至今被视为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坚持是必要的,但要目标明确,方向对头,而不能见异思迁。如果用心不专一,学习也不会有所收获。荀子的学习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